晶莹剔透的姜糖、醇厚绵柔的姜酒、辛辣回甘的姜粉、清新自然的姜洗发水、带着草本芬芳的姜洗洁精……走进移风店镇女儿村双创中心,琳琅满目的姜制品摆满了展台,而这些不仅仅是一件件商品,更是李成秋带领村民们用汗水与智慧打下的“姜”山见证。
移风店镇紧邻青岛母亲河——大沽河,域内流浩河、麦七河、小月河纵横交织、资源充沛,具有先天育种育苗和蔬菜种植优势,其中女儿村的大姜种植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成秋致力于在生姜全产业链发展上做足文章,打造“女儿村牌”姜产品,推动其年产值达1600余万元,构建起大姜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作为百年姜村的“当家人”,李成秋上任时便面临“靠天吃饭”的困局:传统“炕上催芽”法让姜苗的发芽率无法得到保证,且费时又费力。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他向新盛禾种苗场等种苗企业虚心请教,加大优质姜苗培育力度与技术指导,将原始的炕上催芽转变为恒温室和空调催芽,让生姜出成率飙升至95%以上,亩产量高达15000斤,较以往提升6%。如今的移风店大姜,不仅产量惊人,还凭借色泽嫩黄、块大丝少、辛辣清香的独特魅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而李成秋并未满足于此,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土地。以女儿村为核心,他走家串户,耐心地向村民们描绘规模化种植的美好蓝图。在他的努力下,村庄及周边闲置土地被积极流转,仅女儿村的大姜种植面积就达800多亩,其中近百亩为大棚种植。为了实现专业化种植,他带领村民统一实行开沟下种、覆土覆膜、精准滴灌等标准化流程。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全镇种姜农户如雨后春笋般增长至约1100余户,常年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
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生姜收获后,存储成了大问题,传统姜窖“口小肚大”,不仅存储量有限,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李成秋积极争取政党委政府的支持,最终,投资300万元的“江北第一姜窖”在女儿村南建成。这座现代化姜窖长100米、宽30米,占地3000平方米,拥有98个独立姜窖并且内部温度恒定,常年保持在13-16℃,让女儿村的大姜住上了“空调房”,生姜在这里可以安稳储存三年以上,彻底解决了收获旺季的存储难题,也为姜农增收赢得了宝贵时间。
为了让女儿村大姜的品牌效应充分释放,村庄建立大姜共富工坊,将村中加工能手、集体资金、闲置土地等要素巧妙整合,注入共富公司统筹管理。为农户统一采购生姜去皮、加工、仓储等专业设备,夫妻二人日夜钻研,带领团队研发出姜酒、姜糖、姜粉、姜奶茶、姜洗发水等一系列“女儿村牌”拳头产品,在共富模式下,村民们实现了“劳动人员合作报酬、原材料供应直接收益、产品市场销售分红”三份收益叠加。当直播带货的浪潮席卷而来,李成秋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今年,通过线上直播,姜产品销售额提升12%,各类姜产品远销北京、江苏和广东等地区。
随着移风店镇“国际种都”建设的深入推进,女儿村的生姜产业正向着全产业链化迈进。“下步,我们计划引入智能检测设备,提高大姜产量与质量,积极入驻‘国际种都’搭建的电商平台,将我们的‘姜产品’卖向世界。”谈到未来的大姜产业发展,李成秋信心满满。
从改良种植技术到建设现代化姜窖,从研发特色产品到开拓电商市场,李成秋用责任与担当带领村民们书写了如画“姜”山。
打开“知即墨”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