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牛山烈士陵园



卧牛山烈士陵园(原名为孙家沟烈士陵园)为即墨区第二大烈士陵园,位于金口镇孙家沟村东英灵山南侧,占地面积22.5亩。1954年,即东县政府为纪念在卧牛山阻击战中牺牲的英烈而修建此园。目前,陵园内安葬着312名革命烈士,其中有名烈士114位,其余为无名烈士。墓区内有1954年即东县政府立的纪念石碑,碑上镌有“永垂不朽”四个大字,碑的背面刻有革命烈士名录和烈士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光辉业绩。
2004年,金口镇对卧牛山烈士陵园进行统一打造提升,建设纪念碑一座,正面刻“卧牛山战斗纪念碑”,背面为卧牛山战斗碑记;打造东西两个展厅,占地400平方米,实物与展板结合,展陈卧牛山战斗等金口红色事迹。2019年,金口镇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对卧牛山烈士陵园进行再修缮,将东西展厅打造为卧牛山战斗纪念馆和红色记忆馆,通过大量图文资料、实物、影像史料等,生动再现了卧牛山阻击战的激烈战斗、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等场景。同时新修进园道路,绿化陵园周围荒山,美化纪念馆周边环境。
卧牛山烈士陵园为即墨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级国防教育基地、青岛市级爱国主义基地。


卧牛山阻击战
卧牛山,位于即墨区金口镇孙家沟村东侧,海拔111.3米,山势如卧牛,故以得名。这里是通往莱阳、海阳的必经之地,也是往来青岛的兵家要道,战略位置显著。
1947年11月22日,国民党五十四师被华东野战军十三纵围困于海阳。国民党军急调九师七十六旅前往增援。27日,当该旅分两路到南阡一带时,遭到即东县指挥部三营的阻击。经过激战,国民党军七十六旅攻占了卧牛山制高点。
为切断该旅北上的道路,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七纵、九纵在即东地方武装帮助下,包围了七十六旅。27日黄昏,战斗打响,担任主攻的九纵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一营消灭了卧牛山以西及西南角小高地的守敌;二营攻击受阻,伤亡较大。23时,七十三团、七十五团、七十九团接替攻击任务,发起第二次总攻。担任策应任务的七十三团一营、二营攻占了古阡及其高地,全歼守敌一个营。继之,猛攻卧牛山256高地。为减少伤亡,九纵组织了一支突击队,由熟悉卧牛山南侧地形的南阡村民王先营为向导从山南侧迂回上去。突击队摸上山后,将守军的火力点一一摧毁,攻山部队发起猛攻,攻下256高地,28日7时结束战斗。
卧牛山阻击战后,国民党军第七十六旅残敌退守南阡村,七纵和九纵为避免村民伤亡和损失,只做围困,没有强攻,白天不打,夜晚进行巷战。从村西往东挖战壕,步步逼近,经过三进三出,消灭了敌人两个营。5天后,十三纵攻克海阳城,12月3日夜,围困南阡的部队主动撤围。

卧牛山阻击战共歼灭敌人1个团3个营,缴获大量武器辎重,牵制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了主力部队战略作战。解放军也付出较大代价,七纵和九纵的将士牺牲122名,地方武装牺牲71名;南阡村的群众被打死炸死180人。
青岛市委孙家沟会议
孙家沟村位于即墨区金口镇西北隅,地处即(墨)莱(阳)边界。1945年,为便于领导和发动青岛市辖区的革命斗争,青岛市委、市政府由莱阳进入即墨(即东)县境内,11月中旬青岛市委机关进驻孙家沟村。
青岛市委机关进驻后,办公室设在村刘尚臻家的5间草房里。12月,为加强对青岛工作的指导,华东局城工部副部长王建新(王建欣)携带华东局书面指示,在孙家沟村召开了青岛两个工委合并后的第一次市委会议。会议传达了华东局的3条重要指示,一是停止向青岛进攻后,重新组建新的青岛市委,王台任市委代理书记(原书记林一山已调东北工作),史甄、宋子成为副书记,王建功、刘特夫为委员;二是新市委组建后,原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改为由中共胶东区委领导;三是市内工作仍遵循“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郊区要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反霸肃奸斗争。
1946年1月中旬,青岛市委在孙家沟村召开扩大会议,根据指示,青岛市委机关进驻崂山傅家埠村(今属城阳区)。3月25日,华东局城工部副部长王尧山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市委机关迁回孙家沟村。3月底,王尧山在孙家沟村主持召开了工作总结会。4月,中共青岛市委再次在孙家沟村召开全体会议。
6月18日,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逆转,为粉粹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青岛市委在孙家沟驻地召开会议,根据胶东区委指示,决定将青岛市委机关转移到莱阳境内。自此,青岛市委机关再次撤离孙家沟村。
具体信息

阵地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卧牛山社区孙家沟村东
联系电话:0532—85519888
打开“知即墨”看评论